跳到内容(按回车键)
主要内容

11月20 日「国际儿童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零,可以成真」短片比赛颁奖典礼 金像奖得主共勉本港青年 携手用短片复制拯救儿童生命的超人

2012-11-18

香港,2012年11月18日──为庆祝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UNICEF HK)举办了第一届「零,可以成真」短片比赛,号召本港青年人拍摄有关儿童生存议题的短片。公开组冠军作品《Neighbourman 零暴力》及中学组冠军作品《The Angel》同以本地儿童所面对的生存威胁作主题,前者揭示本港社会隐蔽而普及的家庭暴力问题,后者则讽刺本港保护儿童政策的不公平。活动更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潘恆生先生及金像奖最佳编剧、本地年轻导演麦曦茵小姐两位鼎力支持,並与在场近400位观众,分享他们对儿童生存问题的看法。

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的成立,是为了纪念1959年在这一日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及至1989年,联合国大会再于同一天,联合国大会再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今年,为了庆祝这个「儿童权利」的大日子,UNICEF HK遂邀请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携手合办「零,可以成真」短片比赛。活动反应热烈,短短两个多月内已收得近60份中学生及24岁或以下青年提交的参赛作品。

主办单位今日举行颁奖典礼,公佈各组的最终得奖名单。公开组,由胡子健、文天龙、宋善慧及陈炜谊拍摄的《Neighbourman 零暴力》荣获冠军。片中男主角是热爱超人电影系的学生,在小孩受暴力对待的紧急关头,伸出援手,为小孩解困,带出人人都可以化身拯救儿童的「超人」的讯息。而记录父亲与感染爱滋病病毒儿子的感人故事的《发现‧爱》、以时刻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儿童对照世界末日的《末日》则分別获得亚军及季军。

中学组方面,冠军得奖作品是由港大同学会书院李伟程拍摄的《The Angel》,以热血青年靠自己变身正义英雄,讽刺香港儿童政策的不公平,发人深省;亚军及季军短片为马鞍山崇真中学拍摄的《复制使命》和高雷中学拍摄的《「饥」会人生》,前者带出延续帮助儿童精神的重要讯息,后者则唿吁公众人士关注饥饿儿童。

除了冠、亚、季军外,比赛亦设「网上人气大奖」,公众人士每1次浏览相当1票。公开组由《末日?》夺得此奖项,成为双料得主;中学组则由洁心林炳炎中学同学拍摄的《魔鬼的正义》夺得。两片均打动了不少公众人士,在互联网广传开去,累积浏览次数分別高达逾3,700次,短片成功让更多人关注儿童生存问题。

参赛作品不但显示出青年的创意,更带出他们对儿童权利的关注。UNICEF HK副主席纪文凤女士在颁奖典礼致辞时表示:「现今的通讯网络十分发达,说不定用一段好影片倡议儿童权利的威力,不比举办一次大型宣传活动的效果少。希望今次我们举办的『零,可以成真』短片比赛,亦可以带动更多年轻人同市民主动关心儿童权利。」
是次活动更获得本港着名电影制作人支持。除了有本港金牌摄影指导、曾三度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的现任浸大电影学院讲师潘恆生先生担任比赛顾问及最后评审,更获得曾获金像奖最佳编剧的本地年轻导演麦曦茵担任特別颁奖嘉宾,以勉励各得奖者。

潘恆生先生指出:「是次比赛中,中学组的参赛作品相对公开组的,感觉更加清新可喜,虽然技巧上较为幼嫩,但当中有些作品的概念、构思,是很有潜质再作发展的。」他坦言:「公开组的作品题材相对守旧,反映了一个切切实实的社会问题,较年长的青年开始踏足社会,面对到工作、买楼、生活等种种压力,不知不觉窒碍了他们创意发展。」

麦曦茵导演则与年轻人分享了拍片传递讯息的窍门:「画面、影象不单可以交代言语表达到的达讯息,更可给观众有更阔的想像空间,带出更深远的意义。」
同场,大会更放映了一齣UNICEF有份参与制作的儿童贩卖真实纪录电影《非我人生》(Not My Life),让公众更了解世界各地儿童所面对的生存威胁。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人Robert Bilheimer执导、编剧及监制,透过各地儿童贩卖活动下的施暴者及受害者真实剖白,将拐卖儿童的实况毫不掩饰地呈现观众眼前。放映会结束后,嘉宾、参赛者以及观众纷纷以「零,可以成真」盖印立誓,承诺今后将支持UNICEF实现「儿童零受苦」的目标,携手拯救世界儿童!
如欲观赏得奖片段,请浏览:/makeavideo 

按此下载新闻稿照片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