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only) No more spiritual poverty
2018-01-11
(Chinese only)
位於大別山區、有超過60萬人口的中國湖北省大悟縣縣城。
11歲芊芊(化名)和陌生人說話時,緊張地擺弄衣角,身穿的粉色T恤和外套都是姊姊穿過的。
芊芊在中國湖北省杏沖村居住,媽媽很早過生,爸爸在外打工,20歲姊姊在北京工作而且有一個兩歲孩子。就讀小學6年級的芊芊心痛手受傷的奶奶和腿腳不方便的爺爺,自小便背起家的重擔,除星期一至五在學校寄宿,星期六日便回家煮飯、餵豬餵鴨、洗衣服。
不過,芊芊有空便去村口的兒童活動室。那裏有她喜歡的《格林童話》,和經常來陪兒童玩樂的叔叔和姨姨。
中國將於2020年步入全面小康社會,芊芊是需要幫助,最後一批4,300多萬貧困人口之一。她雖然不熟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中國扶貧辦、婦聯和來自丹麥的基金等,但她的生活卻因這些機構一項解決兒童多維貧困的實驗而悄然改變。
大悟縣兒童減貧項目試點之一的龍崗小學學生享用午餐。
兒童扶貧,真的需要那麽多書包嗎?
杏沖村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在大別山深處。據大悟縣扶貧辦的數據,全縣有超過10萬已知的貧窮人口,其中0至18歲人口為18,902人。
只要不下雨,每日傍晚大悟縣花園村村部的大喇叭便準時響起,村內20至30名兒童像收到暗號,快速吃完晚飯就拖着爺爺奶奶出門。中心廣場上,老人跳舞,兒童則在旁邊的兒童活動室玩玩具、看書、遊戲。
2013年,UNICEF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開啟《湖北貧困片區兒童多維貧困狀況研究》。在此基礎上,丹麥的綾致基金於2014年起在包括杏沖村、花園村的湖北省8個山區貧困縣、80個試點村興建留守兒童活動室。每間活動室的牆壁都色彩繽紛,畫上卡通人物,還配有兒童讀物、玩具和戶外滑梯。
UNICEF駐華辦事處社會政策與改革處處長季蓮說,以前人們談脫貧只從家庭收入低這角度考慮,忽略兒童貧困的特殊性。兒童成長時有多方面需求,如營養、衞生及保護他們遠離家庭暴力等。
多年在一線工作的大悟縣婦聯主席曾彩霞感受最深:「以前每逢兒童節等節日,愛心人士送來一批又一批書包。可是兒童真需要那麽多書包嗎?不久之前,縣衞計局說想給兒童發放幾百元生活資助,我說物質不是最急需的,讓兒童上一堂健康課更好。」
「無論你成為怎樣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愛你」
讓大悟縣婦聯副主席王慧最開心是鄉親越來越認同活動的價值:「有家長也來上營養課,原本3餐都煮粥,現在考慮搭配麵、蕃茄、薯仔。」
近年,在國家增加投入、貧困人口上學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的背景下,兒童成長時缺乏家庭教育逐漸成為冰山一角。
湖北省扶貧發展中心副主任吳新越介紹,至2016年底,全省有73.9萬名農村留守兒童(0至16歲),93.82%由(外)祖父母照顧,另有1.11萬名兒童無人照顧。
在為試點村兒童建立的檔案中,超過9成兒童在「愛好」一欄填「看電視」,而不少父母則是「打麻雀」。
曾彩霞說,解決精神貧窮更重要。有些兒童因為缺乏關愛,3至4歲時仍不常說話。爺爺和奶奶知識不足,只改變兒童,不改變父母,不能持續為兒童減貧。
年尾,從事工程或體力勞動的家長從城回家。武漢高級心理諮詢師潘蘭挑選此時在試點村舉辦一場父母聯歡,讓孩子把一年寫下給爸媽的12封信交到爸爸媽媽手上,爸爸媽媽則要給孩子說一段心裏話。
「父母大多會說希望孩子怎樣、自己如何辛苦賺錢,這些都不能感動孩子。於是,我在信末加上一句『無論你成為怎樣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愛你』。每位聽到這句話的孩子都會忍不住哭出來。」潘蘭說,中國父母表達愛時太含蓄,他們欠缺孩子一個擁抱、一句「我愛你」。
讓潘蘭感到欣慰的是參加聯歡的父母意識到對孩子了解非常不足,有些人選擇留下。
可複製的「1+X」公式
可是,更多農村父母不在身邊的現象無法在朝夕間改變,而所有兒童的成長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
「選擇湖北作為兒童多維減貧研究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居中、人口貧困程度在全國平均線上下,比較有代表性。」UNICEF駐華辦事處項目官員史威琳說,如果試點成功,可以複製至中國其他地區。
以綾致基金創建留守兒童活動室為平台,大悟縣用兩年時間自創一套「1+X」的減貧關愛課程模式——圍繞心理健康課這個「1」,展開安全、衞生、營養、手工等X種特色課程。
最關鍵是要有人教導。王慧的手機微信裏有一個超過200人的本地活躍女性義工群組,有能夠教導兒童防性侵課的女檢察官,有能歌善舞的幼稚園老師等。與提供一次性幫助的公益組織不同,她們是兒童最長久的陪伴。
翻開項目檔案,橫跨超過700天的相片捕捉到兒童的變化:從面對鏡頭的木然、惶恐,到如今大笑、做出勝利手勢。「付出愛,也得到愛,我們做的事很值得。」曾彩霞說。
縣城幼稚園的義工和兒童在大悟縣杏沖村兒童活動中心。